網路攝影展/劉安明底片下的客庄 辭世前仍掛念攝影輯

【李台源/桃園報導】台灣紀實攝影先驅攝影師劉安明7日清晨過世,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自去年規劃出版《劉安明攝影輯》,由劉安明親自編排、挑選照片,原預計今年底發行,過世前兩天,劉安明更是透過電話表示,希望更換攝影輯內有關屏東山地門原住民部落的照片,如今傳出辭世消息,讓人相當扼腕與不捨。《客新聞》整理劉安明生前授權的影像作品,希望透過一張張述說歷史故事的老照片,追憶這位以生命紀錄台灣時代的攝影大師。

客傳會規劃出版劉安明攝影輯,團隊近兩年常到屏東拜訪劉安明,儘管已屆95歲高齡,但只要談起自己的攝影作品,劉安明仍相當有活力,拿起相機更是架勢十足。團隊在討論攝影輯的過程中,劉安明對作品的選擇、編排、順序有自己的堅持與想法,同時也毫不保留的將作品授權予客傳會使用。

放牛的孩子.1966。山地裡的孩子一邊牧牛,一邊坐在赤牛背上玩耍。
買砂地,早起上班/鹽埔.1959。
台灣紀實攝影先驅劉安明攝影師。廖文琪攝

劉安明在過世前,仍相當關心攝影輯的內容與編排,日前甚至透過家人打電話表示希望調整書內三張有關屏東山地門原住民部落的照片,同時希望新增一系列「客家阿婆」的影像。

客傳會指出,劉安明的攝影作品紀錄自1960年代以來的南台灣生活,同時保存珍貴客庄歷史記憶,極具攝影史之圖像傳播及研究價值。《劉安明攝影輯》規劃呈現劉安明逾60年的攝影生命歷程,從其當學徒開啟對攝影的狂熱,歷經二次世戰爭輾轉在家鄉開設照相館,他揹著相機秉持眼快心快手快的拍攝手法,將相機觀景窗所凝視的人物、農耕、老產業、老聚落、街肆、生命禮俗、宗教祭祀等真實生活景況封存於黑白相紙上。

客傳會表示,全書預計收錄劉安明近200幅黑白影像,作品涵蓋「成長片羽」、「南鄉往事」、「漁村」、「信仰」等篇章主題,並收入照片拍攝當下,劉安明對作品的註解。劉安明的照片所映射出時代變遷,以及畫面的真實、誠摯、樸拙感,以及照片的寫真紀錄性,也被59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攝影師張照堂譽為「歸返純真之美」。

衝衝衝,1967。

河邊的歡樂時光,是童年不識愁滋味的寫照,夏日的午後,溪水是最好的消署劑,能赤裸裸的徜徉於溪水,天地是我們的帷幕,這是整季夏日鄉下孩子最愜意的享受哇!

河中戲水/美濃東門樓,1964。
撿字紙的婦女/美濃,1960。
五溝水的街道/五溝水.1959。

日正中天的五溝水街道上,優美的建築物呈現出一種寧靜感,鏡頭剛擺好,正巧一位撐著傘提著菜籃緩緩走著的婦女與一個奔跑的孩子擦身,一動一靜,留下了這個美好的瞬間。

剔牙/多納.1984。

「山頂黑狗兄」,野性、不馴的肢體神態,目光所及,不知道是生活的哪一個重點。

原住民的茅草屋。
兄與妹/屏東公園,1960。

這張照片是劉安明最早的作品,主角是他的兩個孩子,兄妹倆正好吃完花生糖,意猶未盡之際,妹妹伸出糖絲沾黏的手指,讓哥哥多嘗一口!

喝母奶的孩子/六龜,1962。
紅葉少棒隊/屏東公園,1968。

紅葉少棒隊到屏東比賽,當時衣服都還是跟人家借的,沒鞋穿只能打赤腳,屏東的教練見他們打不好,就現場教學指導,雖然這場比賽輸了,但幾年後卻躍升世界冠軍。

看台趕功課/屏東公園,1964。

放學後,孩子們暫時留在操場旁的看台上急忙趕著功課,想著快點寫完,就能跟玩伴們一起玩了!

開墾取土/萬丹.1959。

位於萬丹的泥火山—鯉魚山一帶,工人們將鏟起的黏土裝滿台車,準備賣給磚廠,在滿車與空車之間,一車一車不斷往返。

特別來賓 。這隻「牛弟」是最佳的觀眾兼裁判了。

悼!台灣紀實攝影先驅 劉安明辭世

劉安明老照片搖身一變成VR 《浮光童夢》連番奪國際大獎

這篇文章 網路攝影展/劉安明底片下的客庄 辭世前仍掛念攝影輯 最早出現於 客新聞 Hakka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