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張國榮客家身世揭密 主持港姐選美曾秀客語

作者:林文映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本文經作者授權轉載刊登,原文於4月1日發表於《思考HK》

今天是香港演藝巨星張國榮逝世的忌日。從2003年的今日算起,他離開我們整整十七年了。因為新冠疫情肆虐,盡管沒有什麼悼念,但媒體報道還是不少。筆者從客家同鄉的角度撰文,藉以憑弔。

兩岸三地及海外華人社會,鮮有不知香港紅星張國榮者。但很少人知道,他是客家人,父親家鄉在廣東梅縣,母親亦是惠陽客家。

萬千粉絲親切稱為「哥哥」的張國榮,其實曾在許多場合表明自己是客家人。1986年,他第一次擔任香港小姐選美的司儀,就曾與冠軍李美珊「飆」客家話,筆者聽其鄉音「尚算合格」。他甚至全程用客家話在演唱會獻唱《月亮代表我的心》,首開巨星用客語演唱流行金曲的先河。

張國榮的「鄉下」在梅州虹橋頭張屋,其父張活海出生在此。梅州是著名僑鄉,梅江橋畔有一個碼頭叫「水打伯公」。這個渡口雖極之簡陋,卻是萬萬千千客家人飄洋過海闖蕩世界的起點,這當中包括張國榮的父親張活海。自從坐船抵埗香港謀生後,父親未曾帶子女返鄉省親祭祖。

香港立法會選舉有個功能組別叫「體育演藝文化出版」。以此分類,張國榮老家的梅州虹橋張屋還真是「文曲星高照」,不同時空出了不少奇才。民國時期上海灘有個作家叫張資平,被譽為現代中國「情色文學」的開山祖,就是梅州張屋人氏。他早年留學日本,與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田漢等成立創造社,期間創作的《沖積期的化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

張國榮1956年9月12日出生在香港,原名張發宗、發忠,後改為國榮。客家人出名的吃苦耐勞,父親張活海從梅縣來到香港從事服裝裁縫,打拚多年終於成為洋服裁縫大王,早年在香港中環德己立街開設洋服店,售賣的款式都是當時美國好萊塢最新的時尚,頗受影劇界藝人歡迎。

張活海雖然名成利就,曾經擔任香港張氏宗親會首長,但據聞不是一個稱職的丈夫和父親,對妻子、子女都很少關心過問。張國榮成名後曾經這樣回憶說,「很多人都認為我小時候不跟爸爸媽媽一起住,是不大可能的事。但這事就發生在我的身上。現在我說這些可以用過去時了,可能就沒有那種辛酸,沒有那種不開心了,但現在提起來心裏還是好像有根刺」。據說張國榮和他人談起父親,竟說「我跟他不熟」。

張國榮的母親潘玉瑤,是香港理工大學前校長、立法局前議員潘宗光的姑姑。她一方面須幫手照料家裏的生意,一方面為自己的婚姻不如意而心情不佳,很少有閑情顧及眾多子女。張國榮曾經笑言,母親到他家玩會客氣地問,「可不可以用一下你的洗手間啊?」母子間的關係,可見一斑。

家中共有十個兄弟姐妹,張國榮排行第十,所以又被稱為「十少」。由於張國榮的生日和早夭的九哥的忌日為同一日,故一直被家人認為是九哥「轉世」。大姐張綠萍很有出息,比他大18歲,畢業於聖保羅中學和香港大學,1969年加入港府為AO,是當年首批政務官之一。

雖然童年缺乏父母的寵愛,但家裡有個保姆叫六姐。張國榮曾經感慨萬千,「六姐待我真的很好,有如親兒子一般,照顧我、疼我」,「現在她年紀大了,我應該對她更好,我不要她太操勞,真的怕她累壞了」。為了給六姐安享晚年,張國榮為她購置了一層樓。「六姐」他一天到晚掛在嘴邊的人物,情節恍如劉德華主演電影《桃姐》的現實版。

作為香港乃至全球華人演藝圈的殿堂級人物,張國榮選擇了4月1日這個頗為荒誕古怪的愚人節,以不可思議的方式結束燦若光華的人生,比鄧麗君、陳百強、翁美玲或陳寶蓮之死更具戲劇化的震撼,其轟動效應和懸疑度,似乎只有李小龍堪比。

但願「哥哥」張國榮的在天之靈安息。

這篇文章 巨星張國榮客家身世揭密 主持港姐選美曾秀客語 最早出現於 客新聞 Hakka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