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文也紀念音樂會:絃管與詩的纏綿際遇 4/9登國家演奏廳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生於日治時代的客家作曲家江文也是臺灣最早揚名國際的作曲家,明年2023年是江文也逝世40週年,客委會去年開始推出一系列的紀念活動,由客委會與國家交響樂團所舉行的「江文也音樂系列活動」第二場活動「NSO 講座音樂會 Ⅱ」《江文也:絃管與詩的纏綿際遇》將在4月9日舉行,這次活動由日本奈良教育大學劉麟玉教授與清華大學沈雕龍教授共同策劃,客委會邀請樂迷朋友一同聆聽江文也19401950年代間創作的臺灣民謠系列歌樂作品。

客家作曲家江文也(1910-1983,原名江文彬)生於臺北大稻埕,祖父自福建永定到臺北三芝開墾。父經商,母鄭閨喜愛南管音樂,6歲時隨著父母移居福建廈門,1923年時前往日本讀中學,後就讀工業學校,進修聲樂及作曲。1932年進入古倫美亞唱片公司,以歌手「江文也」之名錄製歌曲而成名。隨後以作曲受到矚目,先後受教於橋本國彥、山田耕筰、齊爾品等大師,創作多部管弦樂曲、鋼琴曲、舞劇、合唱曲,著名的有〈臺灣舞曲〉、〈白鷺鷥的幻想〉、〈孔廟大成樂章〉、鋼琴曲〈斷章小品集〉,作品中有著濃厚的臺灣、東方元素,廣獲國際肯定。

1938年江文也受軍部派遣前往北京師範學院擔任音樂教授,課餘創作〈孔廟大成樂章〉、〈北京點點〉、〈東亞民族進行曲〉等作品,透過音樂展現他的儒學與東方宗教思想。戰後創作了大量中國調式天主教聖歌,1950年任中央音樂學院作曲教授,先後遭懷疑為漢奸、右派而被批鬥,文革期間多年勞改。晚年時創作〈阿里山的歌聲〉,是江文也以臺灣為想像所作的最後一首未完成的交響曲。

生於臺灣、長於日本、死於中國的江文也,流轉於東亞國境之間,飽受政治敵視與苦難,然而,他的歌聲與音樂作品,至今仍是從臺灣出發、躍上國際音樂舞臺的巔峰之作。

從小出生在台灣的江文也,始終對台灣有著最深的依戀,他的第一號作品是《台灣舞曲》,接著是《白鷺鷥的幻想》,到他人生的最後一曲《阿里山的歌聲》,流著台灣血液的江文也,在在都以台灣這塊土地作為創作的母體。

身為台灣人,應知台灣事,我們不能忘記,這位台灣的作曲家—江文也,他一生創作的大量的歌樂作品中,還有一系列以臺灣民謠為素材、混合了東西方樂器的室內樂編制歌曲,展現了當時江文也將在地世界化的藝術企圖。此次演出是這系列作品罕有的現場演出,不容錯過。

NSO 講座音樂會 Ⅱ
《江文也:絃管與詩的纏綿際遇》

■時間:2022/04/09(六)14:30
■地點:國家演奏廳
■購票連結:https://reurl.cc/bkbRO6
■票價/席位數:400/334 席
■演出人員
1.主講人/沈雕龍
(國立清華大學 助理教授)
2.主講人/劉麟玉(台日視訊連線)
(日本國立奈良教育大學教授)
*配合專家講座 現場演出 重現江文也傳奇風采*
女高音/ 林慈音、鄭思筠 男低音/ 羅俊穎 NSO 演奏家群:
小提琴/ 蔡竺君、曾智弘 法國號/ 劉宜欣 大提琴/ 唐鶯綺 低音管/ 簡凱玉 長笛/ 宮崎千佳 打擊樂/ 楊璧慈、陳振馨 雙簧管/ 阮黃松 鋼琴/ 翁重華 單簧管/ 賴俊諺
■曲目:
江文也:《乞丐之歌》(ものもらひの話,室內樂版)
《牧歌》(鋼琴版)
《阿妹痛腸》
《古樹詩》
《恆春調》(相思枝)

這篇文章 江文也紀念音樂會:絃管與詩的纏綿際遇 4/9登國家演奏廳 最早出現於 客新聞 Hakka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