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秀琴專欄/目珠花花 夕顏花蔓衍成瓠杓pu shogˋ

文/蕭秀琴

曾任出版社總編輯,現為作家暨譯者,著有《料裡風土:往山裡去的地方,九種食材從山到海建構客家飲食》、《料理臺灣:從現代性到在地化,澎湃百年的一桌好菜》等書籍。現居離台北城約一個小時的小鎮,持續文字工作。

白花盛開的季節,百合在懸岩峭壁上叢聚,茉莉含苞蓓蕾點點,還在堅持的小白菊也有殘缺的美,唯有瓜藤蔓生匍匐棚架上的瓠仔花被無視,人們只期待著果熟可食可用,畢竟夕顏消逝瞬間凋萎。

日本人愛看瓠仔花,《源氏物語》有〈夕顏〉(ゆうがお)一章,「通風的木板圍牆上爬滿了輕輕的蔓草,幾朵白色的花得意自在的開著。」得意的小白花名喚夕顏,也就是夏日眾多瓜果蔬菜中的瓠仔,花開在傍晚,有一種夜降才甦醒的美。

剛過世的文學家林文月翻譯的世界第一部寫實小說《源氏物語》,是日本第一位女作家紫式部在一千多年前寫的平安時代皇朝風華,如光閃現的貴族子弟光源氏追逐各種美的事物,夕顏是花名也是籬內主人的姿態,在低矮破舊的房子裡,卻毫不介意地自在活著,在落日光線昏黃朦朧之時,再如何顏色明亮也暈然看不清,好似目珠花花看過去的光景。

日本四花之一的夕顏就是瓠仔花。作者提供

又一首是《詩經》的〈碩人〉描寫美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瓠犀是瓜熟落地後剖開看見的瓜子(種子),瓠仔和狗是人類早在一萬年前就馴育的物種與之相依甚深,現代人卻不若古人詩情畫意有餘裕來歌詠,只剩下實際應用。

夏日光景,菜園裡的每一座瓜棚架都是映照落日餘暉最佳寫照,黃花已歇,白花正開,暗晡時節就該有瑩玉來照路;客家人說眼睛叫目珠,點出一個人的面貌精神所在,是讓人歡喜的五官稱呼,眼睛最能呈現人的精神氣運,少年愛慕自然瑩瑩光輝,待到目珠花啦嗶啵就要裝可愛才好。

客家人務實又擅長可愛,沒有特別替瓠仔花命名,打趣錯辨事物也只說了句,「目珠花花,瓠仔看做菜瓜」在光線隱約閃爍的瓜棚下確實有可能無法明辨事物本位,小時候被阿婆叫來穿針引線,能順道聽了這一句俏皮話,有年紀後才明白服老就能裝可愛。

夏季果實蔬菜中的扁蒲客家人稱為瓠瓜。作者提供

最喜歡可愛討巧愛說笑的客家婦女,事實上她們最擅長的仍然是養個「瓠仔無竵竵」(pu-er mo feˊ-feˊ)的端方圓熟的後生,客家人愛平衡兩端,經常要喬位置以免歪斜叫竵竵,亦如世上沒有哪顆瓠瓜會長得歪歪斜斜不讓人用,是人們拿來做勺嫲(shogˋma,水瓢)的好選擇,因此說是瓠杓(pu shogˋ)圓熟平衡好舀水不會漏,絕不會做「食瓠仔,無留籽」不知瞻前顧後、無留後路之舉。

刻意留下來當作勺嫲(shogˋma)的老熟瓠瓜,稱作瓠杓(pu shogˋ)。作者提供

瓠瓜在學術上稱作扁蒲(學名Lagenaria sciceraria Standl.),還有幾個稱呼,有蒲瓜、蒲仔、瓠子、匏仔、葫蘆、夜開花,栽培恁久的作物,有謂「食以瓠,用以瓢,藥引以葫蘆」上升到「匏刻」的藝術層面,面面觀之都有用。

瓠瓜新鮮好料理,瓠乾是日光見證時間之詩的留存,瓠仔食毋忒(吃不完)成了瓠杓,或許是早在現代人的祖先從衣索比亞大草原出發時,就帶著它舀水喝,才進化到沒有瓠仔就無能行走江湖,郎中帶著葫蘆賣藥,至於賣什麼藥不重要。

瓠瓜料理兩道,煎瓠瓜肉餅和涼伴瓠瓜。作者提供

人類帶著瓠杓走了很長的一段路,獨獨遺忘了星空下夕顏匍匐容易摧殘,瓠仔藤蔓蕪雜亂攀生,唯有做家(zoˇ gaˋ海陸腔,節省會運用物資之意)的人懂得如何料理端上桌,再不濟都是盤飾美麗花一蕊。

這篇文章 蕭秀琴專欄/目珠花花 夕顏花蔓衍成瓠杓pu shogˋ 最早出現於 客新聞 Hakka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