瞰見客庄/鎮庄之寶瀰濃東門樓 廣滋人傑啟文明

編按: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下稱客傳會)為讓全世界「瞰見」,台灣客庄个靚,精選100個客庄景點,以走進每個客庄的精神,從高空俯瞰拍攝空拍影片,和大家一起飛越 浪漫台三線、靚靚六堆、幸福台九線,把視野拉至空中看見家鄉、聚落、建築景色,尋找讓離鄉遊子內心一生羈絆,難以忘懷的景色,盼透過影像能成為台灣人的珍貴資產。

【瞰見客庄】空拍Ep.74 瀰濃東門樓,高雄美濃|水與門樓構成衛護昔日瀰濃庄聚落東側的防禦工事|

【洪俊傑/綜合報導】美濃舊稱「瀰濃」,位於永安路上的東門樓,相傳是瀰濃庄民於乾隆20年(1755年)間將村落既有的東柵門改建而成。門樓正面高懸「大啟文明」橫額,是出身於瀰濃庄的進士黃驤雲,於1829年(道光9年)入京趕考高中進士在門樓上的題字,開啟美濃學子晴耕雨讀的讀書風氣,也成為現今美濃,被外界稱讚為「博士之鄉」的美譽。東門樓於2000年,獲高雄縣政府指定為縣(市)定古蹟。

門樓在乙未戰爭時,毀於六堆義民軍與日軍的交戰中,直至1937年,才由鍾春發等鄉紳耆老,發起重建為樓高三層、鋼骨水泥的形式。又於太平洋戰爭時期間,於上層增設小屋並掛大鐘作為防空警報之用。1950年(民國39年),當地居民拆除小屋與大鐘,仿傳統龍簷鳳閣形式重修,而成今日樣貌。

瀰濃東門樓二樓一景。瞰見客庄資料畫面
位於美濃永安路上瀰濃庄東門樓。瞰見客庄資料畫面
門樓上的對聯,可以由上往下唸,也能由下往上唸,相當有意思。洪俊傑攝

高雄市城鄉導覽協會導導覽員劉成海指出,門樓上的「大啟文明」題字,是美濃文人黃驤雲考取進士,回到美濃後所提的四個大字。最特別的、最不一樣的地方大啟文明兩邊承後的柱子上的對聯「門前帶水環青美」、「樓外屏山積翠濃」,可以由上往下唸;也能由下往上唸,各取兩句話的頭跟尾,就形成「門」、「樓」、「美」、「濃」,相當有意思。

東門樓樓柱下方,豎立3塊字跡斑駁的古老石碑,分別是「重修福德壇」、「端風正俗碑」及民1972年(民國61年)重立的「端風正俗碑」。

端風正俗碑上寫著「台地民俗強悍,每起爭端、輒傷人命、每因命案即乘機混搶、牽累無辜、而正兇逍遙事外,甚至有傷致死、自行毒斃圖賴、亦有他處殺傷人命而波及同姓之人,因而被搶家財者、此種惡習、歷歷可數、呈請出示嚴禁…」為此,碑文上也逐一列出美濃各庄人士共同署名,以此遵守法紀,從文字的紀載中可看出當時清廷政府對治安的嚴厲管制。

東門樓下的端風正俗碑。(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 https://tm.ncl.edu.tw/)

2014年,因長期自然風化、地震及結構老化等因素,樓體產生多處裂縫、坑洞、混凝土剝離與鋼筋外露,另樓頂屋脊、剪黏、彩繪等裝飾也因褪色、剝落而損壞,市府為保存這座古蹟,決定修復,進行結構補強、泥塑屋瓦清洗、面層仿作、屋脊、歸帶、垂脊、牆面及樓梯修復等,以原貌修復為原則進行工程,工程則於2014年底完成。工程期間發現屋頂屋瓦的原色是赭紅色,係因長期風化才呈黑色;在文化局邀集地方民意協商後,表決定案將屋瓦修復為材質本來的赭紅色。

秋冬之際,美濃地區水氣瀰漫,如同舊名「瀰濃」般浪漫,圖為美濃湖。洪俊傑攝

美濃先民前來開墾的歷史,根據各種史料記載,可溯自1698年左右,當時來自中國廣東嘉平鎮等各地的先民,自麟洛河逆流而上,再沿隘寮溪下游至武洛間開墾,使武洛變成大庄頭。但因武洛水患多,先民乃希望另覓福地定居。當時美濃仍屬禁墾區。直到1736年(乾隆元年),清政府才准予進入開墾。

武洛右堆統領林桂山、林豐山兄弟,因剿平吳福生之亂有功,向鳳山令錢沬氏申請開發美濃,當年的秋天,林氏兄弟率武洛庄民至美濃,定居在靈山、雙峰山、月光山的山麓之下,總共有十六姓、建二十四座夥房,當時命名為「瀰濃庄」。

美濃湖與山景。洪俊傑攝

美濃原名「瀰濃」的說法有多七種,其中以清雍正中葉繪製的「雍正台灣輿圖」出現的「彌濃山」,是最早出現「彌濃」二字。也有說法認為地名的出處是美濃開基伯公碑文中「墾上蒼此土可大亦可久,將弈世而瀰濃」而將此地定名為瀰濃;另一種說法是,乾隆初年,美濃莊之所以取名「瀰濃」,乃因該地以水為源,汲用不絕,而取「瀰」,居民以農為生,而取「濃」。

經查閱有關資料,發現在清雍正中葉給製的「雍正台輿圖」,目前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其圖上已標識有「彌濃山」。其時間較之開庄伯公碑文上早,即在清雍正中葉以前,即已列入官方記載,並據以繪在地上。直到1920(大正九年),日本人才引用日本地名美濃,將瀰濃改名美濃。

這篇文章 瞰見客庄/鎮庄之寶瀰濃東門樓 廣滋人傑啟文明 最早出現於 客新聞 HakkaNews